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》,活躍節日期間未成年人文化氛圍,我校組織全校學生開展“節日小報”主題活動。旨在豐富學生節日文化生活,引導學生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,現將活動情況總結如下:
一、領導重視,措施得當
根據文件精神,學校德育處組織各級主任、班主任認真學習本次主題活動方案,明確活動的意義和具體活動內容。群策群力為活動設定主題,制訂計劃,使每個班級對“節日小報”主題活動的每個要求都了然于心,對每項任務的細節情況和完成時間都清清楚楚,并結合“致家長的一封信”,倡導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積極參與此項活動。每項活動同時設計了自評、家長評價,督促學生逐項完成,確保質量,使每一個學生在完成節日小報的同時受到傳統文化的洗禮。
二、活動豐富,效果明顯
(一)以創辦節日小報為契機,引領學生走進生活。節日期間,引導同學們學習節日文化,搜集節日資料,深入了解春節、元宵節的文化內涵,通過收集“春節的由來、春節風俗習慣、春聯的起源和意義、家鄉舉行的風俗活動”等,開展創編節日小報主題活動,讓廣大學生增強對民族傳統節日的喜愛,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。
我們尤其注重在活動中實現“知行合一”,利用傳統節日、國家法定假日、國際紀念日等時間段,組織學生走進社區、走入社會開展實踐活動,引領學生踐行傳統美德,做一個有道德的人。如在重陽“節日小報”的創作中,小學生感悟到“敬老、愛老、助老”的節日內涵后,主動到社區孤寡老人、空巢老人家中開展“陪爺爺奶奶過節”活動,和孤寡老人、空巢老人聊天,給他們表演節目,幫他們取牛奶、取報紙、打掃衛生。在端午節,學生主動向社區工作人員學包粽子,用“節日小報”記錄包粽子的過程、端午節的習俗來源、自身的體會,并將“節日小報”和粽子作為禮物送給援建災區的叔叔阿姨。開展身邊生活環境調查活動,讓學生調查水資源、土地資源、綠化、工廠排水排污、學校或社區公共設施、衛生等情況,結合和諧社會、和諧校園、綠色環保等問題,在小報創作中提出感想和建議。開展“踐行傳統美德”繪畫攝影作文比賽,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運用小報形式,記錄身邊的美德故事。組建“公德小使者”、“文明小使者”隊伍走上街頭,對亂丟垃圾、亂穿馬路、不給老人讓座等不文明的現象進行勸導。發動學生、家長共同搜集傳統文化典故,編訂故事講解稿、排演故事小劇到社區宣講表演,演繹傳統經典故事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。
(二)建立評價機制,提高節日小報質量。學校還通過各種評價措施促進節日小報的質量。學校建立了工作評價機制,加強檢查反饋力度,要求學生將小報交到小隊長處,進行小隊互查、隊長監督提醒,優秀作品向全班交流展示,評選出一、二、三等獎,優秀作品參加學校展評,學校在校園櫥窗內展示。其他各項活動資料在開學初上繳德育室進行匯總,結合其數量、質量評選“節日小報”活動優秀集體。作為評選優秀班集體、班主任考核依據之一,以保障節日小報工作質量的提升。在活動評比中共評選出優秀節日小報290份。
三、及時總結 加強宣傳
學校及時對在“節日小報”創編活動中表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頒發獎品和證書,并在“小伙伴電視臺”“小伙伴廣播站”進行表彰,營造良好的氛圍,讓創辦“節日小報”活動成為我們常態的工作,不斷激發著學生對傳統文化及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。
本次活動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覆蓋率達到了100%。在今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,我們要繼續將“節日小報”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下去。不斷豐富未成年人節日精神文化生活,培養、樹立認知傳統、尊重傳統、繼承傳統、弘揚傳統的思想觀念,增強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。
2013年6月